原標題:宗申摩托老板左宗申的創業故事
宗申摩托近年來發展迅速,在輕摩托市場上,宗申摩托甚至超過了昔日的大牌嘉鈴、鈴木和錢江。10多年來,隨著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,摩托車市場、尤其是輕型摩托車市場日漸萎縮,不少摩托企業開始轉型,同時,許多摩托車...
宗申摩托近年來發展迅速,在輕摩托市場上,宗申摩托甚至超過了昔日的大牌嘉鈴、鈴木和錢江。10多年來,隨著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,摩托車市場、尤其是輕型摩托車市場日漸萎縮,不少摩托企業開始轉型,同時,許多摩托車企業都在虧損,而作為后起之秀,宗申動力卻逆勢攻城掠地,賺得盆滿缽滿,這家企業是怎么做到的呢?
1982年,他還是修摩托車的“左師傅”。2014年時,他卻已經是身價80億的富豪,擁有一家年銷售額45億的上市公司,員工13000多人,他就是左宗申。
1952年,左宗申出生于上海。30歲前,他先是到河北、山東等地販賣武俠小說、做水果生意、倒騰服裝,做最初的“原始積累”。但時運不濟,做水果生意遇到壞天氣;水果爛在了途中;倒賣服裝又被騙了個精光,甚至連回家的路費也沒有。
在妻子的再三勸說下,他跟大舅子學起了摩托車維修。當時摩托車是個新鮮玩意,他很喜歡。于是,他常常加班練習維修技術,終于練就了一手摩托車維修的高超技藝。
1982年,妻子把娘家在巴南區王家壩一間臨街的住房騰出來,又在外面用牛毛氈搭起了一個小棚,這就搭起了左宗申摩托車維修的生意。
1990年,一次偶然的機會,一位貴陽的朋友托他到重慶摩托廠買一輛三輪摩托車。在那里,左宗申發現校辦工廠的生意很好,學校周圍的旅館都住滿了等待提車的人們。
一打聽,才知道發動機的貨源很緊俏。左宗申想:修理摩托車發動機自己輕車熟路,為何不自己組裝幾臺呢?打定主意后,他將自己的想法與校辦工廠的廠長交換了一下意見,得到了廠長的贊同。幾天后,工廠廠長親自上門,向他訂購一百臺發動機。
從此,左宗申一發不可收拾。他背著一臺建設廠的雅馬哈兩沖程發動機,跑了全國59個發動機生產廠,答案是這東西供不應求。
在那兩個月的時間里,他背著發動機走南闖北,訪問幾十家企業。為了減少支出,他每一次外出都是乘坐火車。一次他去河北,由于沒有坐票,車上旅客又多,“我整整站了三天三夜,腳都站浮腫了,實在站不住了,我就在過道上鋪一張報紙睡下”。
經過10年技術和財力積累,1992年,一間不顯眼的宗申公司成立了。他攢足了20萬元,又籌措了30萬元,成立了重慶宗申摩托車科技開發有限公司。一個修理匠就這樣邁進了摩托車工業的門檻。
1994、1995兩年,中國摩托車的發動機在市場的表現出奇的好,那兩年,幾乎所有生產發動機的企業都賺了錢。宗申公司也迅速完成了資本積累。
后來,他奉行精細管理,僅用七八年時間,就由一個修車匠搖身一變成為國內摩托車行業后起新秀,公司躋身國內摩托車整車10強、企業實力前5強。
好景不長,目前,我國摩托車行業的平均利潤率不足5%,許多業內人士宣稱中國摩托車工業是“夕陽工業”,很多公司紛紛退出摩托車行業。
然而,他卻認為中國的摩托車至少還有10-20年的生命期;摩托車的主要市場在農村,盡管農村市場的需求很大,但由于農民收入偏低,因購買力弱而導致“生產過剩”。左宗申認為,農村市場消費中,低檔摩托車的高峰期尚未到來。他把未來5年的目標鎖定在年產200萬輛摩托車、300萬臺發動機上。
雖然事業成功,但接班問題卻困擾他很久。2007年女兒左穎從美國邁阿密大學畢業后,在左宗申的百般勸說下,她才選擇回國,進入宗申集團。
然而,她卻對財富多寡并不看重,內心也不愿意接父親的班,她甚至曾半路“逃跑”過。
2008年,進入宗申集團一年后,左穎就曾離開重慶,回到邁阿密,原因之一正是氣候原因——“在重慶一個冬天也過不了”。
然而,現在左穎卻是“不想接班也得接班”,她間接持有宗申動力12.195%的股份,接手父親的億萬身家。